今年的“3•15”晚会姗姗来迟,尽管受疫情影响延期到了7月16日播出,但名称没有变,这也是用另一种形式呼吁对于生产消费的合规合法应当有“天天315”的意识。毕竟一场年度晚会所能承载的信息有限,更多只是起到了警示作用,而日常市场的抽检、出入境检验等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如今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像今年晚会曝光的使用未消毒旧衣物作为纱线原料生产毛巾的几乎不会出现在正规服装生产中,而标签不合格却曾是服装企业质量问题中的重灾区。
△ 当时的相关新闻报道
所谓服装标签是指专门用来说明服装的性质、用途、来源及使用方法等的一系列指导性文字或图案。我们在购买服装的时候只会翻看其中的一两个标签,往往只留意尺码和成分,实际上服装上的标签有很多。含有商标信息的主标签,写明成分及用途的成分标签,写使用说明的水洗标签,还有产地标签、价格标签以及设计师另外添加的装饰性标签。
按照国家标准《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的规定,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型或规格、纤维成分及含量、维护方法、执行的产品标准、安全类别等都是必须正确规范显示的内容。这一国家标准自2000年开始实施便是国家强制性标准,直至2017年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标签不合格问题才不再见诸于报端。
但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服装标签问题并未因此终结,反而始终是一个极费人力、极易出错且难以归档管理的大问题。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对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需求调研过程中发现,服装标签的成本虽然仅仅只有几分钱,但一旦出错带给整笔订单的损失却十分庞大。对于宁波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标签内容和缝制规范性无须担忧,随之而来却是规模化之后数量庞大的服装标签可能出现的错印、漏印、污点、破损以及不同批次混入的问题,采用人工抽检的“土办法”,存在检测效率低、误检率高等弊端。
对此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为宁波某大型纺织服装集团定制了“服装标签智能识别系统”,达到“高效化、舒适化、去技能化”的目的。这套系统通过2D摄像头将待检服装标签转换为图像信号,在经过定制的智能算法抽取所须的特征信息,判别信息不符的混入标签、印刷不合格的错漏缺损标签和有污点的标签。这个过程非常像人眼所作的信息探测和大脑同步处理的过程,属于人工智能中正在快速发展的分支——机器视觉。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初步合作阶段,自动化装备已经成型,可以独立完成检测与报警。未来将连成自动化线,替代目前的人工作业。
纺织服装领域如今是“快消品”主导市场,谁能在高效的标准化流程下将产品保质保量的完成并且交付,谁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负责生产性转化工作的车间,是决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也往往是企业中员工数量最多的组织。可以这么说,数字化车间建设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环,是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主战场,是制造企业走向智能制造的起点。未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还将会在数字化车间、智慧指挥大厅等环节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立足宁波,辅助更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车间的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