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总量达24.58万人,每年新增青年人才1.7万人,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5名、省市级领军人才215名,近三年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和市级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分别提升333%和800%;
人才工作考核成功逆袭,连续三年获评市人才工作优秀区县(市),正式进入我市人才工作第一方阵……
这是一份海曙人才工作的“成绩单”,每一个可喜数据的背后都有着集全区之力的努力和奋斗。
区划调整以来,海曙区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到全区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和检验,以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区和人才强区为目标,为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最富活力、最有品位、最具温度、最为协调的城区和共同富裕样板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如何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如何适当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聚焦打造人才高地,海曙区亮出了自己的尊才重才、用才惜才的“组合拳”。
群贤毕至,张开臂膀拥抱海内外英才
11月16日,第二届海曙区“百创汇海”高层次人才海外创业大赛决赛举行,即使在疫情笼罩的当下,依旧有400余名来自全球的高层次人才前来报名参加,其中博士以上学历人才62名,共计收到涵盖各新兴产业或高端服务业的申报项目51个。
“这一次,经过千挑万选的前三名项目可申请直接进入含金量颇高的宁波市‘甬江引才工程’终评环节,既为海外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直通车,也是抛出橄榄枝,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尤其高精尖人才到海曙创业创新。”海曙区委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区划调整之后,曾经苦于缺乏发展腹地的海曙抓住了时代机遇,第一时间推出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品牌,接连发布海曙“人才新政18条”,打造了百创汇海、匠心汇海和菁英汇海三大品牌计划,通过每年更迭升级,精准捕捉人才,靶向引才育才,以政策矩阵招引来自海内外的优秀英才,他们带着优质项目奔涌而来。
2016年,怀揣着满满的创业梦想和希望,威斯巴特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帆来到海曙创业,随后作为创业团队带头人入选海曙区“百创汇海计划”。就在去年,通过本地人才扶持自主培养,他正式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成为海曙区自主培养的创业型国家级引才计划专家,实现了零的突破。
无独有偶,首届高层次人才海外创业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冯杰团队,在享受由海曙提供的资金资助、免费办公用房等人才扶持政策的同时,还依托古林镇嘉乐智尚产业园成立项目工作组,由其领衔的“新型低扭矩超柔纱线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将在区、镇两级以及本土企业的合力支持下,实现落地转化。
人人都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与此同时,海曙区新增加拿大、深圳等海内外17个引才工作站,与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织密引才网络,先后举办数字经济“国家特聘专家海曙行”“数字经济青年人才海曙交流会”等20余场活动。海曙区“90后”广告人吴伟男等一批创业人才凭借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舞台获得发展机遇,助推海曙文化创意等产业创新发展。
“下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全球人才网络布局,把握‘创新大国’‘关键小国’,打造全球人才‘朋友圈’。同时我们将做强做实海外创业大赛,依托各地引才引智工作站打响海曙招才引才金招牌,打通大赛与市级、区级人才计划的互通渠道,用更强的政策、资助保障为创业人才在海曙落地生根保驾护航。”海曙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力量集聚,迸发发展活力。截至目前,海曙人才总量达24.58万人。3年来,“百创汇海计划”已累计促成百余个创业创新人才项目落户海曙,推荐申报入选宁波市级人才计划的人才项目总数连续三年蝉联全市首位,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入选率连创纪录。
平台赋能,更强能级打造聚才硬实力
听说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那你听说过用静脉识别的方法吗?去年,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引进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团队联合研发的静脉识别项目,在国内率先提出人脸静脉解决方案,不仅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也将指静脉误识别率降至千万分之一。
这已经不是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落地宁波后孵化的第一个“金蛋”。不到4年时间,蓝卓工业互联网、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通过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平台孵化赋能,直接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也打造了一批具有想象空间,在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技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
栽得梧桐木,方有凤来栖。对于海曙来说,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两院一园”[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宁波清水湾智能技术研究院和清水湾(宁波)智能产业园]、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大高能级平台,就是金光闪闪的人才“蓄水池”,全区50%以上的新引进顶尖人才都来源于此。
“在区划调整前,海曙的人才工作搁在全市大局中并不显眼,产业结构相对比较传统,难以突破。但这些年,凭借着这一系列大院大所的落地,海曙整个人才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顶尖人才的数量还是实用人才的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飞越。”海曙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这已是我的‘二次创业’了,所以很清楚创业过程中个体会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这里,感受到了从课程培养、供应链、资金资源到场地等支持,感受到了作为体系‘防脆弱’的力量;同时在行业大佬的加持下,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和底气。”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博士谢明佐是宁波智研院“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第五期的学员,看中了这里的前景,不久前他向学校提交了肄业申请,准备专心致志在宁波大干一场。
在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机器人事业部总监张克勤博士看来,依托“大平台”,自己心里也有“小目标”:“海曙区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无后顾之忧地开展科研工作。目前我们也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发展目标,即打造一个“甬水桥科创中心”,打响一个国家级平台,培育一批高科技公司和推出若干标志性研究成果,由此打造属于海曙自己的科创高地。”
截至目前,“四大平台”已集聚高端人才近500人,入选市级以上人才计划项目7个,落地优质科技项目30余个,其中甬智院的智能成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2020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此外,2018年以来,海曙区已建成5家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中心),新增高校院所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6个。
用心用情,人才服务插上智治翅膀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汇总创业创新、生活保障、政务审批、城市融入等4大类16项服务需求,开放拓展12个线下应用场景——今年9月24日,海曙区“专曙人才码”正式上架浙里办宁波“人才码”服务平台,成为全市首个上架的区县特色人才服务应用。
此前,“专曙人才码”已进行了半年的试运行,先后受理青年大学生、高技能人才生活安居补贴申请492人次,预计将发放补贴400余万元;为56名高层次人才提供机场高铁贵宾通道、子女就学、景点免费游览等各类特色服务100余次。
线下,海曙区高标准建成宁波“人才之家”,打造集综合展示、项目孵化、活动承办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推出全市首家青年驿站(已建成3家青年驿站),开业来已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指导等服务15000余人次。
线上,则依托“一网一码”(人才管理系统网、专曙人才码),按照省市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的总体方案部署,以省级人才全息数据库为依托,开发特色功能板块,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快构建人才服务全程数字化便捷化应用体系。
“我们希望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政务审批服务流程,集成各类创业创新资源,提供生活安居、子女就学、健康医疗等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全力打造高端人才首选地和创新发展策源地。”海曙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海曙选优配强助创、财务、法务专员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财智合作沙龙”“才企牵手”等活动,14家人才企业获得民间资本近3亿元,20家企业在甬股交挂牌;“人才初创企业成长指数评价机制”获评全国人才工作优秀案例。
“在这里,公司选址、工商注册、资质审批等各项琐事,跑一次就全办了。短短一年,我们高值耗材医疗器械产品临床前的研发服务已完善成型。我也成了宁波市‘泛3315计划’创业个人。”在2020年宁波人才日活动中,海外优秀学子代表、牛津大学毕业生陈琦现场为海曙的人才服务点赞。
真心实意的政策,用心用情的服务,才能耕耘出一方适宜创业创新的热土,浇灌出一朵朵美丽绽放的人才之花。
下阶段,海曙将全方位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打响“江南翠柏里”品牌、建设“工程师友好区”,着力推动政策省级、人才集聚、平台提能、环境优化,加速推动人才工作实现新跨越。
预计到202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31万人,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5名,新遴选支持领军型人才(项目)120个,带动集聚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建成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以上,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家以上,全社会研发人员数、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各项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回首过去,练好内功,积蓄能量;展望未来,郁郁葱葱、万物生长!记者黄合 通讯员袁佳琦 海曙区委报道组孙勇 图片由海曙区委人才办提供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21/11/26/0303077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