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杭州市举行省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14日,山东省政府也表示,将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布局3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其视为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期各省均重视省级层面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的概念与定位是什么?为何近来会受到如此重视?
以浙江为例,2021年3月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统称技术创新中心)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意见》明确指出,省技术创新中心是由省级层面主动设计,设区市政府或省级有关部门推荐,依托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资源,布局建设的综合性或专业化技术创新主体。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明确,省技术创新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后备力量。省技术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为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应用重大创新成果和协同优势创新力量,同时担负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合作、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等任务。
结合浙江省“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战略,按照省级层面规划布局,首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将分布在“互联网+”、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纺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等6大领域。近日成立的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分别由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目前浙江已挂牌成立省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预计到2025年,浙江省将布局建设10—15家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跨区域高水平的协同创新。
与省实验室体系一样,省技术创新中心属于浙江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战略定位、运作机制、侧重领域等方面存在异同。在战略定位方面,省实验室的定位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对接融通的引领阵地和源头支撑”,更强调其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源头作用;创新中心则聚焦于“技术”,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方面,二者均多为独立法人实体单位,且强调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突出市场机制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创新中心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并提出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园一基金”模式,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相通共融,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心在开展市场化技术创新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等多方面有更多动作。在侧重领域方面,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聚焦浙江省“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相比于省实验室建设,创新中心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创支撑,例如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纺织等产业链。据介绍,今年省政府将新建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完成10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其中杭州市阿里云计算、中科院医学所、杭汽轮、杭州健培科技等4家牵头单位正在积极申报创建过程中。
近年来,江苏、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均提出了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并且都以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学成果技术化与产业化为核心使命。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在省技术创新中心的谋划布局中抢占先机,在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战略的引领下,布局领域与浙江省产业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力求科技创新与产业提升保持同频共振。但由于长三角各省市产业链、创新链联系密切,各省市技术创新中心的布局领域存在交叉与重叠。各省可以此为契机,以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为载体,以长三角产业链协同一体化发展为依托,进一步加强科学成果技术化、产业化方面的对接与交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实现更大飞跃。